2021年11月10日,emc官网首页进入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举行的业界高管实务大讲堂第38讲——《认识分析师》在中北校区地理馆333室开讲。此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中国金融研究院(华师大-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学术专家和研究员、上海市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高级经济师胡月晓老师主讲,经管学部金融专硕项目主任冉生欣副教授到场主持。
本次讲座旨在向同学们介绍分析师如何研究价值发现、如何在实务中思考以及分析师应当拥有怎样的品质。为大家的专业知识理解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一百多位我校金融专硕、国际商务等专业的同学到场前来聆听报告。
讲座开始前,冉生欣老师以“封闭式基金之谜”为开头,介绍了分析师在市场导向下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为讲座拉开序幕。
随后,胡老师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将金融研究分成了三种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商业研究。而分析师主要是针对于其中商业研究中的证券研究,其目的是发现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背离的股票,这种背离是基于企业自身经营的变化,或是经济、政策、市场的变动,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对这种背离的知识和判断,也是分析师应该能够掌握快速捕捉到这种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胡老师基于研究方式的不同,把分析师分为三类分析师:第一种,策略分析师,策略研究是告诉投资者如何逢凶化吉,离苦得乐的,需要收集信息,选择分析框架,对投资进行判断,研究股票上涨的原因,择时进行投资;第二种,宏观分析师,宏观策略是一种以自上而下的角度出发,分析师根据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动趋势的把握,以及宏观经济趋势对股票、债券、外汇以及商品等大类资产的不同影响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投资决策;第三种,行业分析师,是一种以自下而上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行业供需、产业链和行业内组织结构,确定行业的盈利模式、核心驱动力、供给阶段性增长阶段以及行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行业内的组织结构,最终确定公司分析中的量、价的基本假设。
胡老师运用了不同的案例告诉我们,做好一个分析师,应该要拥有全球视野的金融观,也要建立金融动态框架并且对此进行持续跟踪。胡老师还建议大家在学校的时候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建立完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建立自洽的投资逻辑,寻找适合自己的趋势的方法,并且需要提高对数据和变化敏感性,提高对未来判断的准确性。胡老师还提到,做好一个分析师,应当坚持自我,因为投资又是一场心理的战争,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求同存异,为同学们对于成为一个分析师的道理指明具体的方向,即“激情+勤奋+专业”。
报告结束之后,冉生欣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和延申:证券研究就是寻找预期差,就是专业化的分析师判断,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拥有一个充满专业知识储备的工具箱,也要学会如何从工具箱里挑合适的工具的办法。最后,同学们就分析师业务踊跃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胡月晓老师为同学们悉心一一解答,同学和老师积极互动,讲座最终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编辑丨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