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打开中国金融开放的新格局?如何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向新阶段?10月25日,emc官网首页进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阶段”的高层专家论坛在中山北路校区逸夫楼圆满举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我校副校长汪荣明出席会议并致辞。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我校经管学部主任袁志刚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权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丁剑平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处长陈子雷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周效门处长、我校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经济学院叶德磊教授、方显仓教授,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校内外相关专家、学科教师与学生共50余人出席论坛。会议由我校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主持。
高层专家论坛现场
汪荣明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意味着中国金融开放将进入一种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面临新挑战与新使命。emc官网首页进入一直以来对经济管理学科非常重视,本次论坛围绕新格局、新阶段展开专题讨论,希望通过研讨为十九大以后的中国金融开放和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形成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成果。
汪荣明副校长主持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专题研讨
周国平副主任在致辞中讲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今后五年一个重要的判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期,也是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对上海来说,目前是建设四个中心和向全球卓越城市这一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四个中心里面核心的核心是金融中心,如何进一步的服务实体经济,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为市委市政府多出好建议,不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周国平副主任主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阶段专题研讨
此次论坛共分为上下两场,分别围绕“中国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新阶段”两个专题开展。就“中国金融开放”专题,与会专家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下一步的对外开放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开放与资本金融账户下的开放,同时需要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重点关注实体经济对中国金融开放的支撑作用,应当发挥人民币在全球市场的储备和投资职能;中国未来金融开放与发展中面临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实体经济跟虚拟金融发展的再平衡、金融与创新发展的再平衡、市场金融体系和市场融资结构的再平衡、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的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再平衡;中国需要学习日本在构筑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等方面的举措;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诸多优势,可以迈大步伐,结合现代金融理论做进一步开放试验。
专家研讨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
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新阶段”专题,与会专家认为:上海和深圳在金融专业法院设立等方面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和舟山可以合作互助、优势互补,利用集约管理体制创新实施精准监管,共同打造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阶段面临无法回避的三大问题:一是怎么形成人民币对外长期稳定的逆差机制,二是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三是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的效率与风险问题;上海要在海外人民币回流机制设计上率先改革,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协调发展,加快自贸区的金融开放改革,尤其是资本账户的开放。
专家研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新阶段
自由研讨时间,参会人员踊跃提问,与每位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最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周效门作论坛总结发言。他表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为上海市服务的决策咨询机构,目前,自由贸易港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金融如何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论坛最后,由汪荣明副校长和周国平副主任为中国金融研究院第二批青年特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6位教师受聘中国金融研究院青年特聘研究员
文|张路一 肖启玉
图|刘金玉 肖启玉
封面图|梁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