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新冠疫情作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停产停工,对整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如何避免某一节点的震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如何从“行业”微观视角甄别风险背后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成为金融风险监管当局面临的重要挑战。
12月18日下午,emc官网首页进入金融科技研究院特邀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杨子晖作为讲座嘉宾,以“系统性风险跨行业传染与‘级联效应’——基于产业链结构的新视角”为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emc官网首页进入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emc官网首页进入(经管书院)党委书记、教授岳华主持,学部师生四十余人参与此次讲座。
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基础是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系统性风险的驱动因素或引发机制,最新研究表明,产业链结构是风险跨行业传染的重要驱动机制,并可以通过影响产业贸易、纵向并购、资产负债表三个渠道发挥作用。而基于产业链结构来考察行业间风险传染关系,是当先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因此,杨子晖从“产业治理”的新视角,具体考察中国行业尾部风险的传染关系与驱动机制,同时将实体经济纳入分析框架,科学研判其在风险传染链中的地位与作用。
杨子晖基于尾部风险测度指标,采用网络关联分析法,对我国355家上市公司,涵盖38个行业间两两交互的风险传染关系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全样本期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是最主要的风险接受部门和风险输出部门,而在2015年中国重大股灾期间,第一产业的风险净输出强度有所上升;进一步分析得出,风险净输出强度较高的行业一般是在产业贸易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行业,而“尾部风险网络”中的净输入部门则一般是以个体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这类行业更易受到其他行业的风险冲击。
从驱动因素上看,我国产业结构成为了行业间尾部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并深刻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风险共振关系;从传导方向上看,在全样本期间,尾部风险主要沿产业链逆向传导,源于下游部门的风险能够对上游形成明显的冲击,而在2015年重大股灾期间,尾部风险则在上下游部门间进行双向传导,此时金融风险通过投入产出网络扩散的趋势更为明显。从影响风险传染效应的因素上看,行业特质会对风险传染关系产生影响。
本次专题讲座聚焦宏观经济与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在问答交流环节,杨子晖同与会老师、同学们围绕全样本下游产业部门对上游产业部门造成的冲击更为显著的原因、样本的代表性及“影子银行”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emc官网首页进入金融科技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5月,由emc官网首页进入与上海亚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研究院通过开展金融科技学术研究与科学实践,致力于发展成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服务于金融升级的顶级智库和国内具有专业特色和前瞻性的研究机构。
文|emc官网首页进入金融科技研究院
图、编辑|肖启玉